从某种意义上讲,历史就是一部4d打印机,以酸甜苦辣为介质,用时间把空间的切片串联起来,演绎了一出出、一幕幕悲喜人生。那么,这部打印机的驱动程序是什么?在作者文康的眼中,人间的事儿就是由三十三重天中的“他化自在天”的帝释天尊和悦意夫人掌管。
如同《石头记》一样,作者也从“人—神接口”入手,由天界逐渐引入人间(只不过红楼是美丽的警幻仙子,本书是没看见脸的老者来引路),如此,既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,又给作品披上一层庄严肃穆的迷信外衣,这在当时那种文化氛围中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。
作者文康,生在大约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,满族镶红旗人,姓费莫,字铁仙,一字悔庵,别号燕北闲人,像曹雪芹先生一样,他曾经家世显赫、身居要职,后来家道中落,晚年子孙不肖,自己穷到仅剩一笔一砚。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,则是官场黑暗、外夷劫掠、民不聊生。
在这样的情形下,作者痛定思痛,苦苦求索,寻找济世良药。他找到了吗?找到了!当然,这是他本人自以为是的回答。
历史倒车一嗓子,空余幽谷听回音,他自己陶醉了自己。然而,他压根就没有找到济世良药。他天真地认为,大清倾颓及至家室没落,皆因国家大环境宗庙不立、礼教不兴、忠孝仁义不振而起,他要以一支笔、一部书描绘一幅尊卑有制、时运有数、因果有命的太平盛世,借此乌托邦之宏图来振臂高呼,唤醒时人,复立宗庙、重兴礼数,救大清社稷于水火。
我理解作者当时的想法,就如同宋襄公抱着当年的周礼不放一样,不击半渡之兵,要列堂堂之阵,要兴王者之师,一切不合儒家体统的“弯弯绕”都是甜蜜的鸩酒。这又好像我们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入了迷,总讨厌那些冒烟儿的枪枪炮炮,一招一式地八卦掌少林拳多过瘾,多威武,来来来,我们要做不鼓不战的君子。
于是,作者美滋滋地蒙上了双眼,顺着时光小路,溯游洄之,刀锋一闪,在雍正初年切了一张大大的社会横断面,借街头说书人之口,为我们讲了一部温情脉脉的儿女英雄传。
书中人物不是很多,统筹考虑出场时间与绚丽程度区分主次,主要有安学海、安骥、何玉凤、张金凤、佟孺人、邓九公、张家二老(两人)、舅太太、长姐儿、褚一官等。
主人公安学海(字水心)是一位横贯“学庸论孟”、熟稔“经史子集”的学究,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参加科举考试,次次高水平发挥,却屡试不中。在辛苦蹉跎中偶来慰藉,得了宝贝儿子安骥(小名玉格),因此子生的貌赛鹿晗、才超薛之谦,故而颇得老两口喜欢。
水心先生在五十岁上下在夫人一众的撺掇下又参加了一次考试,本无心插柳,却高中第三名,因为年龄较大,结果复试定为三甲,作文www.yuananren.com被放到江淮地区治理水患,由于他不谙官场厚黑之道,被上司算计,几遭牢狱之灾,幸而其子为其多方筹措银两(同时高人神助),才避免妻离子散家败人亡。手无缚鸡之力的其子安骥,在运送不够数的银两去交割的路上,多次遇险(包括伙计图财,恶僧害命),幸亏侠女十三妹相救,并在患难中抱得美人归(在十三妹威胁下订婚,因未争取其父母意见,心中忐忑),就是张金凤。
及至安水心获释,父子团圆,一家三口喜极而泣,老两口非常喜欢张金凤。聊起侠女的面貌及行为,居然是安水心授业恩师(其子何纪是朝中重臣纪献唐的幕僚,应该是能文能武,何安两家关系极好)的孙女何玉凤,而这个何玉凤,安水心先生在其小时候是见过的,只不过后来,何纪(十三妹的父亲)得罪纪献唐,含冤而死,十三妹何玉凤的全家,仅她与母亲和几个家人逃脱出来。
何玉凤隐姓埋名,寄托在邓九公门下,伺机替父报仇,在寻仇过程中,做了杀坏蛋济百姓的事,并顺道救了安骥公子。
后来,纪献唐激起民愤被举报拿办(可能是灭门),何玉凤大仇得报,想践行誓言,终身不嫁要为父母守孝,抱定青灯古刹。
经安水心通盘把控和匠心设计(注意是匠心,可能写低了,简直是大师级的,不服可以看书),辅以张金凤的慧根聪明与伶牙俐齿(注意是伶牙俐齿,可能也形容的不够,简直是求助人质、说服寻短的天才谈判家,还是看书吧),终于水到渠成,让何玉凤半推半就地成为安骥的妻子,与张金凤共侍一夫,古代是可以这么干的,或曰平妻。
再到后来,安骥参加殿试中了探花,又生出来一些故事,就不再剧透了……
通读此书,在语言上有三个特点:一是典故多,每章都不少,可见作者也是饱识之士,功夫下了不少。二是俏皮话多,主要借舅太太与张太太之口讲出,语言俏皮,很有喜感。三是方言多,都是老北京的土话,好在自己家乡离北京不远,一半是能看懂的,黄河以南的书友估计会费解一些。
在内容设计上,除了故事主线之外,涉及了当时大量的风土人情,很让人开眼,比如大户人家从早晨到晚寝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(确实有拉和撒),叙述得有鼻子有眼。还有清朝的科举考试程序从报考到考试到复试到拜师到考官,一板一眼描写得极为详细。此外,作者揣摩演绎女人心思也是缜密而合情合理,描写肢体语言尤为传神。
作者在男欢女爱方面,则刻意贬低红楼梦,用极其隐晦的春秋笔法几笔带过,用他自己话讲就是“一洗秽语淫词,不乖于正”,以示不与曹雪芹和兰陵笑笑生为伍。
在总体思想梳理上,实际上就是要借这桩奇案,反复说明儿女与英雄之间的辩证关系。英雄必须要有儿女情,儿女情必须要忠孝才为英雄,这才算一个完美的人。作者也提出了一个新观点,貌似因果报应,细思还有一定道理。他说,当年刘项之争,项羽要烹刘之父亲,刘回言“我们已约为兄弟,我父亲即你父亲,如果要烹你父亲,则幸分我一杯羹这话”,以至后来,吕后专权,刘家几乎灭族,皆因当年汉高祖没有儿女真情(连父亲都敢坐视不管,老婆孩子都丢下不顾,还有谁是不可以抛弃的呢?这种无赖泼皮用下作的办法拿来江山,其家庭文化也好不到哪里去),这样的家风能有好吗?实际上,作者就是在宣传一种家国正统文化,邪门歪道来的果实终究不会长远,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全书通篇前搭后扣,有因就有果,有问就有答,有榫必有卯,有伏笔必有冲突。除去浓厚的封建卫道士独有的因果报应让人时不时咯一下牙外,作者的风采着实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总之吧,作者描述的时代,是一个走错屋子就脸红的时代,是一个看见生人就脸红的时代,是一个行错礼就脸红的时代,是一个讲错话就脸红的时代,是一个长辈当着晚辈的面听笑话脸要始终绷着的时代……
读完全书,有一种穿越前朝体验生活的强烈感觉。多读一本书,犹如多活过一条命,赚了。再多读几本,赚他一个三生三世桃花开。